現代人生活節奏快、壓力大,常常飲食不規律、抽煙喝酒、熬夜等,導致越來越多人有腸胃問題。
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30~50歲的人群胃病發病率高達70%。
而脾胃是后天之本,是決定健康和壽命的關鍵因素。
“胃氣”就是“生氣”
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再重的病,只要還能吃飯,就是胃氣未竭,預后就好,只要積極治療,就有向愈的可能。如果胃氣衰敗,飲食不入,預后就非常不好了。
所以,中醫常說:“存得一分胃氣,保得一分生機。”
“土氣為萬物之源,胃氣為養生之主。胃強則強,胃弱則弱,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,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”。
所以說,脾胃好,臟腑便可得到滋養,你的身體就會硬朗,脾胃不好,小病小災的也就不離身了。
養胃不對,努力白費
很多人養胃時就關注兩個字“暖”和“軟”,認為有胃病就該吃溫暖的、易于消化的食物。
可是,有人胃痛,吃了熱食后反而更嚴重了,這是為什么?
其實,這就是您沒有分清寒熱!
1、胃寒需暖
中醫看胃病,大約90%都是胃寒。
胃腐熟食物需要熱量,胃中無火,就無法腐熟食物,因此,就會出現胃脘冷痛、腹瀉、胃口差、消化不良、反胃、嘔吐等癥狀。
長此以往,寒氣會不斷損傷胃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,非但容易導致胃病頻發,還可能因此造成營養不良、體弱多病。
解決方法:溫補心陽。
火能生土,即心火生胃土,也就是說,補充心火,心火足就能讓胃火旺,這也就是五行所說的“虛則補其母”。
大家可以在煲湯或做菜加一些溫補心陽的藥食同源藥材,如薤白、肉桂、干姜等,以助胃生火。
此外,還可通過喝熱水、吃熱食以及合理的室外運動來增強胃動力。
2、胃熱需涼
胃火不足會出現胃寒,胃火過亢則會出現胃熱。
胃熱的患者經常有饑餓感,總覺得吃不飽,俗話稱為“慌飯”,中醫稱為“消谷善饑”。
胃熱是炎癥的催化劑,急性酒精性胃炎、出血性胃炎、上消化道出血、習慣性便秘等患者多有胃熱。
長期胃熱不消、炎癥頻發,對胃黏膜損害很大,有幾率誘發粘膜上皮細胞癌變。
解決方法:清熱下火。
對于胃熱剛起的患者來說,適當吃涼性的藥食材可清熱瀉火、滋陰生津,比如生菜、苦瓜、梨、西瓜、薄荷、金銀花、菊花、薏仁等,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。
給大家推薦一個清胃火的小食療方——皮蛋拌豆腐。
做法:每天用兩個皮蛋,加上4兩石膏豆腐,拌勻后加上麻油,放少量鹽,當菜吃。
需要注意的是,大家一定要去正規商超購買有檢驗合格標志的無鉛皮蛋,高血壓患者則慎食皮蛋。
對于胃火長期過重者來說,久病必然會傷及陰分,多會出現口渴、感覺饑餓又吃不下的癥狀,有時伴有輕微咳嗽、虛汗多、便秘、腹脹等癥狀。
解決辦法:滋養胃陰。
可以嘗試使用石斛、玉竹、蘆根、烏梅等食材養陰生津。
3、自查胃熱胃寒
如果您不能判斷自己是胃寒還是胃熱,趕快收藏下邊這個表格:
如果您發現上邊的兩種情況都與您不符,那也不用擔心。
因為,臨床中胃病的情況有時并非這么單一,除了單純胃寒和單純胃熱患者,很多人都會表現為寒熱錯雜的情況。
對于這種類型的胃病患者,最好到正規中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。
好腸胃,還得靠吃
眾所周知,吃暖、吃軟的養胃法并非適合所有的胃病患者。
熟悉中醫的朋友也知道,治療胃病萬萬不可千人一方。
所以說,這里說的吃,不是強調要“吃什么”,而是告訴大家要“怎么吃”!
1、早餐的原則
①每天規律吃早餐。
②吃熱的食物才能保護“胃氣”。
③除了吃“稀的”以外,還應搭配一定量的“干點”。
④不宜過多食用肉類或太油膩的食物,以免給胃腸增加負擔。
2、午餐的原則
①選用無刺激性、含低纖維質、易于消化且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。
②進餐時要放松,保持心情愉快。
③不要過多食用麩皮、水果的皮及種子、豆類的外皮、蔬菜中的粗組織等,這些容易使胃腸受損。一些動物的筋和膠也不易消化。
④烹調方法以蒸、煮、燉為主,比較容易消化。
⑤盡可能廣泛地選擇各種食物,以獲得各類營養素。
3、晚餐的原則
①飯前半小時先喝60~100毫升溫開水,有助于消化,胃酸多的人可以稀釋胃酸,胃酸少的人能刺激分泌增加。
②細嚼慢咽,刺激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,將食物進行初步消化。
③吃七分飽。
④心情愉悅。不良的情緒、心理因素會影響胃液的正常分泌。
⑤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。注意力不集中會導致胃部的血液供應不足,從而影響消化功能。